端活動門票

端「GLO Travel」北韓人的真實生活:朝鮮男人牽手的原因
北韓社會仍由社會主義掛帥,有時與當地人相處時,會覺得他們比較單純,相信是物質生活相對貧乏,社會又不如外面資本主義社會般大競爭,因而留下純樸的風氣。而當地社會提倡的,也是集體主義,為團隊犧牲的精神。 有一次路過開城某處,發現有一大批工人正從山上走下來,從山腳望上去,甚有氣勢。最令人驚喜的是他們之間會牽手,同行的人都以為終於首次發現北韓的同性戀情侶。其實,這只是他們社會上一個常見情況,純粹表示兄弟情誼,或工人之間的緊密關係,有時在街上也不時看見相同的景象。
端「GLO Travel」北韓人的真實生活:朝鮮男人牽手的原因
北韓社會仍由社會主義掛帥,有時與當地人相處時,會覺得他們比較單純,相信是物質生活相對貧乏,社會又不如外面資本主義社會般大競爭,因而留下純樸的風氣。而當地社會提倡的,也是集體主義,為團隊犧牲的精神。 有一次路過開城某處,發現有一大批工人正從山上走下來,從山腳望上去,甚有氣勢。最令人驚喜的是他們之間會牽手,同行的人都以為終於首次發現北韓的同性戀情侶。其實,這只是他們社會上一個常見情況,純粹表示兄弟情誼,或工人之間的緊密關係,有時在街上也不時看見相同的景象。

端「GLO Travel」北韓人的真實生活:少年宮
每次到北韓,總會來一遍平壤少年宮。放學時間,北韓兒童在「宮殿」內發揮無窮小宇宙:有的面容扭曲在高歌;有的拿起毛筆揮灑自如;更有的整齊坐一排,捧起結他,手指齊上齊落,一臉正經,彈奏朝鮮民歌。及後的少年宮表演為是日高潮,台上小孩 阿娜多姿,演出一場場的歌舞劇,亦有體操馬戲等表演,台下成百上千觀眾時而驚嘆、時而拍手鼓勵,促成了北韓對外營造的最美麗畫面。 少年宮是什麼? 作為「少年宮殿(Children’s Palace)」,顧名思義是專為少年而設的活動中心。最早源於蘇聯,為兒童在課後安排大量活動,培養學業以外的興趣,由琴棋書畫到各式各樣的體育項目都應有盡有,而且費用全免,是其中一個最能體現共產主義的地方。 當然,少年宮最重要的是教導黨的訓令和共產主義理論,確保即使在下課後仍能學習國家的意識形態。少年宮便因此成了各共產國家「先峰運動(Young Pioneer Movement)」的橋頭堡,為少年在適齡被納入共青團前做好準備。隨著共產國家相繼倒台,各國的少年宮都相繼「轉型」,俄羅斯境內不少被荒廢,更有一些被改建成賭場或脫衣舞場地,剩下的變成收費制的青年中心,與香港的青少年中心性質相若。 中國的少年宮隨著改革開放自然也走向現代化,成為家長在課後培訓小孩的場地,而且硬件配套優越,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一環。離香港最近的深圳少年宮便是一例,在2004年落成,投資超過5億人民幣,包含展館、影院、演藝中心等,超出以往共產世界對少年宮的想像。 少年宮與北韓規劃生活 在平壤的少年宮也是一龐然大物,能同時容納五千多位學生上課,除了一般樂器以及美術興趣班外,還教授跆拳道和伽倻琴等朝鮮傳統文化技藝,而且費用全免,只要是十一到十四歲便會被安排上課,相信是唯一源用過往共產世界定義而存在的少年中心。 北韓人的課外或工餘生活被規劃得妥妥當當,青少年由十四歲起必須加入「金日成社會主義青年同盟」,當中有些會被挑選加入朝鮮勞動黨。 未能加入勞動黨的會在「青年同盟」待到三十歲,按工作而被劃分為「工會」或「農社」成員,在家當主婦的也要加入「婦女會」,務求令社會每位成員都加入了會社。這些會社每周也有很多會議,內容除了灌輸意識形態外,還有「自省」環節,要求成員自我檢討和讓其他會員批評自己,這些會議和聯誼活動佔去了人民大部分的閒暇時間。 由上而下、密不透風的組織生活能起互相監察作用,並能及早察覺不服膺於國家意識形態的市民,有助維持社會主旋律及促進穩定。 由此可見,少年宮是團體組織生活的前奏,而且是為國家培育或挑選人材的地方,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功能。
端「GLO Travel」北韓人的真實生活:少年宮
每次到北韓,總會來一遍平壤少年宮。放學時間,北韓兒童在「宮殿」內發揮無窮小宇宙:有的面容扭曲在高歌;有的拿起毛筆揮灑自如;更有的整齊坐一排,捧起結他,手指齊上齊落,一臉正經,彈奏朝鮮民歌。及後的少年宮表演為是日高潮,台上小孩 阿娜多姿,演出一場場的歌舞劇,亦有體操馬戲等表演,台下成百上千觀眾時而驚嘆、時而拍手鼓勵,促成了北韓對外營造的最美麗畫面。 少年宮是什麼? 作為「少年宮殿(Children’s Palace)」,顧名思義是專為少年而設的活動中心。最早源於蘇聯,為兒童在課後安排大量活動,培養學業以外的興趣,由琴棋書畫到各式各樣的體育項目都應有盡有,而且費用全免,是其中一個最能體現共產主義的地方。 當然,少年宮最重要的是教導黨的訓令和共產主義理論,確保即使在下課後仍能學習國家的意識形態。少年宮便因此成了各共產國家「先峰運動(Young Pioneer Movement)」的橋頭堡,為少年在適齡被納入共青團前做好準備。隨著共產國家相繼倒台,各國的少年宮都相繼「轉型」,俄羅斯境內不少被荒廢,更有一些被改建成賭場或脫衣舞場地,剩下的變成收費制的青年中心,與香港的青少年中心性質相若。 中國的少年宮隨著改革開放自然也走向現代化,成為家長在課後培訓小孩的場地,而且硬件配套優越,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一環。離香港最近的深圳少年宮便是一例,在2004年落成,投資超過5億人民幣,包含展館、影院、演藝中心等,超出以往共產世界對少年宮的想像。 少年宮與北韓規劃生活 在平壤的少年宮也是一龐然大物,能同時容納五千多位學生上課,除了一般樂器以及美術興趣班外,還教授跆拳道和伽倻琴等朝鮮傳統文化技藝,而且費用全免,只要是十一到十四歲便會被安排上課,相信是唯一源用過往共產世界定義而存在的少年中心。 北韓人的課外或工餘生活被規劃得妥妥當當,青少年由十四歲起必須加入「金日成社會主義青年同盟」,當中有些會被挑選加入朝鮮勞動黨。 未能加入勞動黨的會在「青年同盟」待到三十歲,按工作而被劃分為「工會」或「農社」成員,在家當主婦的也要加入「婦女會」,務求令社會每位成員都加入了會社。這些會社每周也有很多會議,內容除了灌輸意識形態外,還有「自省」環節,要求成員自我檢討和讓其他會員批評自己,這些會議和聯誼活動佔去了人民大部分的閒暇時間。 由上而下、密不透風的組織生活能起互相監察作用,並能及早察覺不服膺於國家意識形態的市民,有助維持社會主旋律及促進穩定。 由此可見,少年宮是團體組織生活的前奏,而且是為國家培育或挑選人材的地方,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功能。

端「GLO Travel」西藏旅遊要注意的七件事
每當談起西藏旅遊 ,大家都有不少疑惑,有些是關於拼車,有些與適應高原氣候、當地飲食文化或者旅遊禁忌有關。但現時網上的資料五花八門,甚至前後矛盾,霎時間確實令人眼花撩亂。 1. 拼車的注意事項 西藏動人的天然風景雖然多不勝數,但由於幅員遼闊,景點與景點之間動輒要三至四小時車程,加上缺乏可靠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包車形式到處遊覽便成為不少旅客的不二之選。但由於價錢不菲,尤其對只有三兩伙伴的朋友便更加昂貴,近年衍生出在網上尋找拼車伙伴的做法。 但除了要小心選擇車型與旅伴外,有三點最值得大家格外留意: 市面上租車的旅行社及中介公司有不同的條款及要求,出發前應再三確認車費是否已涵蓋保險、司機飲食及住宿費用、超時或半夜啟程的額外收費等,以免導致無謂的爭執及損失。 每人的旅遊習慣也不一樣,因此對景點選擇、住宿及餐廳安排等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建議盡可能在出發前與旅伴面對面溝通,了解各自對行程安排的喜好和意見,並在細節及有關安排達成共識後,簽字確認,以免日後各執一詞。 要注意租用的車輛車牌上有沒有代表可接載旅客的 L 字,如「藏 AL」、「藏 BL」等。如果沒有的話,小則可能被公安扣查而耽誤了行程,大則有機會在交通意外後,無從獲得賠償及向司機追究。 2. 增添西藏旅遊色彩的盛大傳統節日-雪頓節和燃燈節 西藏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節日特別多,當中以每年西曆約七至八月的雪頓節最為重要。這個形同藏族農曆新年的節日又叫酸奶節,原意是因為喇嘛一般不在夏天到寺外活動,生怕傷害正在生長與活動的動植物,藏人便製作大量酸奶給喇嘛充飢。而後演變成喇嘛在寺廟內晾曬大佛唐卡,並進行各種各樣的宗教儀式。旅客可以選擇到哲蚌寺或色拉寺體驗一眾宗教慶典,或在下午二時到羅布林卡觀看傳統的藏戲表演,與一眾藏人及喇嘛慶祝新年。 另外,西曆十二月中的燃燈節也是另一個十分有趣的西藏節日。此節日為紀念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人物-宗咯巴大師的逝世。在燃燈節當晚,家家戶戶都會在窗前擺放單數的酥油燈(單數有吉祥之意),地上亦放滿酥油。有些藏人更會到佛堂放置一碗淨水,喻意在黑暗中「燈水映輝」。一夜之間,拉薩佈滿火光,佛寺內卻熙來攘往,場面莊嚴肅穆,震撼人心。 3. 西藏地道飲食-以「默契」來斟茶 經過數百年的共處,西藏的藏餐大多已融合了不少漢族飲食的元素,所以藏餐對一眾習慣吃中菜的旅客來說,藏餐也不算很難適應。 而要數最有名的西藏名菜必定是藏麵及藏鍋,它們的湯底均以西藏獨有的氂牛肉及牛骨製成。由於氂牛成長於高海拔地區,主要食糧包括藥用價值甚高的冬蟲夏草,所以正宗的藏麵及藏鍋都均有豐富的蟲草精華,有補虛健體之效。 另外,西藏「特產」甜茶據說源於印度,但今天已經成為藏人生活重要一環,味道也自成一家。當旅客到甜茶館時可能會奇怪,為什麼茶客總是將零錢放在枱面呢?原來甜茶館喝茶的規舉是:先把零錢放在枱上,店員見茶客喝完杯中甜茶,便會上前添茶,並自行在枱面收錢及找贖(大約兩元一杯)。若茶客喝夠了,便要主動把茶杯蓋上或反放茶杯以作示意,過程全自動化,以默契行事。 4. 預防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一般是旅客前往西藏前最大的擔心,其實只要事前做好準備,並留意抵埗後的活動安排,出現嚴重高原反應的例子其實並不常見。 當然預防高原反應的的要訣不外乎讓身體慢慢適應稀薄的氧氣,而當中的關鍵是抵達後的四十八小時。 一般來說,我們會建議旅客在抵達後四十八小時內,盡量避免一切令血液循環加快的行為,例如:跑步、長時間深蹲(上廁所時要留意)、用過熱的水沖涼、暴飲暴食等。所以切忌因看到西藏莊麗的風景而拔足狂奔,亦不要一下子到藏餐館大吃大喝。 至於藥物方面,最新的醫學期刊証實 Diamox (或稱Acetazolamide)有助減低高原反應的機會,但需要在到達高原前24至48小時開始服用,直至身體慢慢適應高原氣候,方可停止。旅客亦可考慮,在抵埗後,到信譽良好的商店購置氧氣筒,以防在途中不時之需。...
端「GLO Travel」西藏旅遊要注意的七件事
每當談起西藏旅遊 ,大家都有不少疑惑,有些是關於拼車,有些與適應高原氣候、當地飲食文化或者旅遊禁忌有關。但現時網上的資料五花八門,甚至前後矛盾,霎時間確實令人眼花撩亂。 1. 拼車的注意事項 西藏動人的天然風景雖然多不勝數,但由於幅員遼闊,景點與景點之間動輒要三至四小時車程,加上缺乏可靠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包車形式到處遊覽便成為不少旅客的不二之選。但由於價錢不菲,尤其對只有三兩伙伴的朋友便更加昂貴,近年衍生出在網上尋找拼車伙伴的做法。 但除了要小心選擇車型與旅伴外,有三點最值得大家格外留意: 市面上租車的旅行社及中介公司有不同的條款及要求,出發前應再三確認車費是否已涵蓋保險、司機飲食及住宿費用、超時或半夜啟程的額外收費等,以免導致無謂的爭執及損失。 每人的旅遊習慣也不一樣,因此對景點選擇、住宿及餐廳安排等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建議盡可能在出發前與旅伴面對面溝通,了解各自對行程安排的喜好和意見,並在細節及有關安排達成共識後,簽字確認,以免日後各執一詞。 要注意租用的車輛車牌上有沒有代表可接載旅客的 L 字,如「藏 AL」、「藏 BL」等。如果沒有的話,小則可能被公安扣查而耽誤了行程,大則有機會在交通意外後,無從獲得賠償及向司機追究。 2. 增添西藏旅遊色彩的盛大傳統節日-雪頓節和燃燈節 西藏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節日特別多,當中以每年西曆約七至八月的雪頓節最為重要。這個形同藏族農曆新年的節日又叫酸奶節,原意是因為喇嘛一般不在夏天到寺外活動,生怕傷害正在生長與活動的動植物,藏人便製作大量酸奶給喇嘛充飢。而後演變成喇嘛在寺廟內晾曬大佛唐卡,並進行各種各樣的宗教儀式。旅客可以選擇到哲蚌寺或色拉寺體驗一眾宗教慶典,或在下午二時到羅布林卡觀看傳統的藏戲表演,與一眾藏人及喇嘛慶祝新年。 另外,西曆十二月中的燃燈節也是另一個十分有趣的西藏節日。此節日為紀念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人物-宗咯巴大師的逝世。在燃燈節當晚,家家戶戶都會在窗前擺放單數的酥油燈(單數有吉祥之意),地上亦放滿酥油。有些藏人更會到佛堂放置一碗淨水,喻意在黑暗中「燈水映輝」。一夜之間,拉薩佈滿火光,佛寺內卻熙來攘往,場面莊嚴肅穆,震撼人心。 3. 西藏地道飲食-以「默契」來斟茶 經過數百年的共處,西藏的藏餐大多已融合了不少漢族飲食的元素,所以藏餐對一眾習慣吃中菜的旅客來說,藏餐也不算很難適應。 而要數最有名的西藏名菜必定是藏麵及藏鍋,它們的湯底均以西藏獨有的氂牛肉及牛骨製成。由於氂牛成長於高海拔地區,主要食糧包括藥用價值甚高的冬蟲夏草,所以正宗的藏麵及藏鍋都均有豐富的蟲草精華,有補虛健體之效。 另外,西藏「特產」甜茶據說源於印度,但今天已經成為藏人生活重要一環,味道也自成一家。當旅客到甜茶館時可能會奇怪,為什麼茶客總是將零錢放在枱面呢?原來甜茶館喝茶的規舉是:先把零錢放在枱上,店員見茶客喝完杯中甜茶,便會上前添茶,並自行在枱面收錢及找贖(大約兩元一杯)。若茶客喝夠了,便要主動把茶杯蓋上或反放茶杯以作示意,過程全自動化,以默契行事。 4. 預防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一般是旅客前往西藏前最大的擔心,其實只要事前做好準備,並留意抵埗後的活動安排,出現嚴重高原反應的例子其實並不常見。 當然預防高原反應的的要訣不外乎讓身體慢慢適應稀薄的氧氣,而當中的關鍵是抵達後的四十八小時。 一般來說,我們會建議旅客在抵達後四十八小時內,盡量避免一切令血液循環加快的行為,例如:跑步、長時間深蹲(上廁所時要留意)、用過熱的水沖涼、暴飲暴食等。所以切忌因看到西藏莊麗的風景而拔足狂奔,亦不要一下子到藏餐館大吃大喝。 至於藥物方面,最新的醫學期刊証實 Diamox (或稱Acetazolamide)有助減低高原反應的機會,但需要在到達高原前24至48小時開始服用,直至身體慢慢適應高原氣候,方可停止。旅客亦可考慮,在抵埗後,到信譽良好的商店購置氧氣筒,以防在途中不時之需。...

端「GLO Travel」我在西藏看到北韓的種種
西藏被喻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而北韓人民則從小被灌輸「我們最幸福」。一西一北,看似扯不上關係,但原來可相比的地方不少。 看得出的社會主義調子 一位北韓導遊問道:「你知道有哪一樣東西是不會在朝鮮的街道上出現的呢?」當時沒有人猜得出來,答案原來是廣告──因為北韓奉行國家配給制度,並沒有私營的企業,所以也沒有需要推銷產品的廣告。然而,街道上不乏大型「廣告牌」,張貼着領袖的兆像、歌頌國家的標語以及各種意識形態的海報,北韓國旗更常插在樓宇上,即使是坐火車時會途經的一些二、三線城市的房屋也不例外。 這種彰顯國家主權或「愛國精神」的景色在中國尤甚。 踏出西藏拉薩機場時,不論是到處張貼的宣傳標語(如「讲党恩爱核心 讲团结爱祖国」又或「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車水馬龍的道路(繁忙時間堵車問題十分嚴重)、一支支掛有五星紅旗的街燈、甚至是街道的名稱(北京中路、民族路、江蘇路)等,都讓你仿佛置身在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幾乎令人忘卻西藏本身的民族特色。只有在看到寫着藏文的商店招牌,或者身體提醒你不要走太快以免高原獨有反應時,才確切醒覺:你正身處西藏。 即使車子駛離拉薩,經過一些較偏遠的村莊時,仍會看到每戶房子上插住五星紅旗,很多房子雖然外牆殘舊,但懸掛的卻是簇新的紅旗,形成強烈對比。 聽得出的隱晦和避忌 對於北韓導遊而言,不能明言的話題不少,先不談國家層面或人權問題,即使問及導遊日常生活如工作、夢想等,都是他們在公眾場合上難以真誠交流的話題。當然,有時還是可以聽到真心說話,每當問及敏感問題,例如,你覺得發展核武對國家是好事嗎? 臉上都會出現無力改變現況的無奈表情。又或者試過開玩笑問導遊:「漢堡包是否由金正日同志發明的?」導遊靦腆的笑容至今仍記憶猶新。 去旅行找個地道的導遊是自然不過的事,然而,西藏的導遊不一定是藏族人,也有一大部份是外族人來充當西藏導遊。事緣是從2003年起, 因有人狀告藏人導遊都是達賴喇嘛的跟隨者,解說往往偏向藏獨一方,影響中國對西藏的主權,之後中國政府便全面清除從境外回來的藏人導遊。西藏導遊嚴重匱乏,便推行了「援藏導遊」運動,每年一批,向西藏輸入全國各省導遊,現時的漢語導遊中有一大部份都是漢族導遊。 漢族導遊的不足在於他們並不了解西藏歷史和文化,只懂背誦導遊手冊,而且必定是政治正確的官方口徑,例如達賴喇嘛是因發動了「叛亂」而不得不流亡海外,或是對文革期間西藏寺廟所遭受的破壞三緘其口。 言論自由不斷的收窄,現在即使藏人導遊亦變得慎言,每當被問及敏感議題,他們都會刻意留白,但不同的是,比起漢族導遊,你更能從藏人導遊身上看出他們身而為藏族的驕傲和他們對西藏語言、文化、歷史、宗教的尊重與珍惜,打從心底帶你認識這片孕育他們的土地,從而影響你對這地方的認識和感受。 其中一種旅行難以代替的是親身聽到當地人的隱晦和避忌、他們的灰色地帶,這也是為甚麼去旅行時要找地道導遊的價值。 走不出的邊界 北韓之所以被稱為「鐵幕」,主要原因是該國資訊封閉,只能從極少的渠道得知該國的資訊,而北韓國民亦不能隨意外出旅遊,能出國的大多數是政府高官、商人、國家運動員等,只佔人口少數,而大部份的人一輩子從未曾離開過北韓,鄉村農民一生的願望甚至只是希望能踏足首都平壤。 同樣,現時西藏藏民基本上是申請不到護照的。中國政府一直對藏人申請護照的的方法都極為嚴苛,意圖壓制藏人出國旅遊。西藏作家唯色就藏人的護照困境寫道:「層層部門的關卡,繁瑣的手續,沒完沒了的盤查,甚至還要請客送禮。一年半載才給護照已經很走運,更有可能是不給護照。不管是在單位上班的藏人還是沒有單位的居民都不好辦,至於穿袈裟的僧尼更難辦。」 而在中國面對這困境的不止藏人,還有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 縱然國家或當權者把這一群人困在邊界內,但人對自由的嚮往和想像則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不能從正規的途徑離國或表達己見,便導致悲劇發生—北韓有冒死逃離的脫北者,西藏有自焚事件、藏人跨境到印度而被槍殺,有更多是跨越喜馬拉雅山而最終喪命。 北韓、西藏旅遊的道德批判 西藏自身的歷史、文化和壯麗景色始終是不少旅者所愛,但不得不承認,在西藏感受到一陣「北韓味」是一種複雜的感受,使我更深層思考的是大家對兩地旅遊的極端反應。在北韓不少人會質疑這樣是否等於支持極權政府,甚至認為旅者沒有看到勞改營便沒有看到真北韓;反之,在西藏則沒有多少人批評,也大多同意那裡是天堂美景,欣賞當地信眾在寺廟前叩拜時的那份純潔與震撼。 但難道這個莫大分別就只在於西藏的情況不及北韓差? 旅遊時,最令人嚮往的是與當地人交流,用眼睛看看他們的生活,用耳朵聆聽他們的故事,配合從書本和網絡上獲得的資訊而建立對當地更立體和全面的認識。當然,有時旅遊總不能錯過令人驚嘆的自然風光或世界遺跡,但聆聽當地人的故事,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困局,也許更應該是旅者的責任。
端「GLO Travel」我在西藏看到北韓的種種
西藏被喻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而北韓人民則從小被灌輸「我們最幸福」。一西一北,看似扯不上關係,但原來可相比的地方不少。 看得出的社會主義調子 一位北韓導遊問道:「你知道有哪一樣東西是不會在朝鮮的街道上出現的呢?」當時沒有人猜得出來,答案原來是廣告──因為北韓奉行國家配給制度,並沒有私營的企業,所以也沒有需要推銷產品的廣告。然而,街道上不乏大型「廣告牌」,張貼着領袖的兆像、歌頌國家的標語以及各種意識形態的海報,北韓國旗更常插在樓宇上,即使是坐火車時會途經的一些二、三線城市的房屋也不例外。 這種彰顯國家主權或「愛國精神」的景色在中國尤甚。 踏出西藏拉薩機場時,不論是到處張貼的宣傳標語(如「讲党恩爱核心 讲团结爱祖国」又或「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車水馬龍的道路(繁忙時間堵車問題十分嚴重)、一支支掛有五星紅旗的街燈、甚至是街道的名稱(北京中路、民族路、江蘇路)等,都讓你仿佛置身在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幾乎令人忘卻西藏本身的民族特色。只有在看到寫着藏文的商店招牌,或者身體提醒你不要走太快以免高原獨有反應時,才確切醒覺:你正身處西藏。 即使車子駛離拉薩,經過一些較偏遠的村莊時,仍會看到每戶房子上插住五星紅旗,很多房子雖然外牆殘舊,但懸掛的卻是簇新的紅旗,形成強烈對比。 聽得出的隱晦和避忌 對於北韓導遊而言,不能明言的話題不少,先不談國家層面或人權問題,即使問及導遊日常生活如工作、夢想等,都是他們在公眾場合上難以真誠交流的話題。當然,有時還是可以聽到真心說話,每當問及敏感問題,例如,你覺得發展核武對國家是好事嗎? 臉上都會出現無力改變現況的無奈表情。又或者試過開玩笑問導遊:「漢堡包是否由金正日同志發明的?」導遊靦腆的笑容至今仍記憶猶新。 去旅行找個地道的導遊是自然不過的事,然而,西藏的導遊不一定是藏族人,也有一大部份是外族人來充當西藏導遊。事緣是從2003年起, 因有人狀告藏人導遊都是達賴喇嘛的跟隨者,解說往往偏向藏獨一方,影響中國對西藏的主權,之後中國政府便全面清除從境外回來的藏人導遊。西藏導遊嚴重匱乏,便推行了「援藏導遊」運動,每年一批,向西藏輸入全國各省導遊,現時的漢語導遊中有一大部份都是漢族導遊。 漢族導遊的不足在於他們並不了解西藏歷史和文化,只懂背誦導遊手冊,而且必定是政治正確的官方口徑,例如達賴喇嘛是因發動了「叛亂」而不得不流亡海外,或是對文革期間西藏寺廟所遭受的破壞三緘其口。 言論自由不斷的收窄,現在即使藏人導遊亦變得慎言,每當被問及敏感議題,他們都會刻意留白,但不同的是,比起漢族導遊,你更能從藏人導遊身上看出他們身而為藏族的驕傲和他們對西藏語言、文化、歷史、宗教的尊重與珍惜,打從心底帶你認識這片孕育他們的土地,從而影響你對這地方的認識和感受。 其中一種旅行難以代替的是親身聽到當地人的隱晦和避忌、他們的灰色地帶,這也是為甚麼去旅行時要找地道導遊的價值。 走不出的邊界 北韓之所以被稱為「鐵幕」,主要原因是該國資訊封閉,只能從極少的渠道得知該國的資訊,而北韓國民亦不能隨意外出旅遊,能出國的大多數是政府高官、商人、國家運動員等,只佔人口少數,而大部份的人一輩子從未曾離開過北韓,鄉村農民一生的願望甚至只是希望能踏足首都平壤。 同樣,現時西藏藏民基本上是申請不到護照的。中國政府一直對藏人申請護照的的方法都極為嚴苛,意圖壓制藏人出國旅遊。西藏作家唯色就藏人的護照困境寫道:「層層部門的關卡,繁瑣的手續,沒完沒了的盤查,甚至還要請客送禮。一年半載才給護照已經很走運,更有可能是不給護照。不管是在單位上班的藏人還是沒有單位的居民都不好辦,至於穿袈裟的僧尼更難辦。」 而在中國面對這困境的不止藏人,還有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 縱然國家或當權者把這一群人困在邊界內,但人對自由的嚮往和想像則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不能從正規的途徑離國或表達己見,便導致悲劇發生—北韓有冒死逃離的脫北者,西藏有自焚事件、藏人跨境到印度而被槍殺,有更多是跨越喜馬拉雅山而最終喪命。 北韓、西藏旅遊的道德批判 西藏自身的歷史、文化和壯麗景色始終是不少旅者所愛,但不得不承認,在西藏感受到一陣「北韓味」是一種複雜的感受,使我更深層思考的是大家對兩地旅遊的極端反應。在北韓不少人會質疑這樣是否等於支持極權政府,甚至認為旅者沒有看到勞改營便沒有看到真北韓;反之,在西藏則沒有多少人批評,也大多同意那裡是天堂美景,欣賞當地信眾在寺廟前叩拜時的那份純潔與震撼。 但難道這個莫大分別就只在於西藏的情況不及北韓差? 旅遊時,最令人嚮往的是與當地人交流,用眼睛看看他們的生活,用耳朵聆聽他們的故事,配合從書本和網絡上獲得的資訊而建立對當地更立體和全面的認識。當然,有時旅遊總不能錯過令人驚嘆的自然風光或世界遺跡,但聆聽當地人的故事,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困局,也許更應該是旅者的責任。

端「GLO Travel」7 個你不知道的西藏社會面貌
西藏擁有令人神馳的山明水秀、鬼斧神工,獨特的人文遺產與濃厚宗教氣息的東方神秘社會面貌,更令人嚮往。 1. 天葬的神秘面紗 生死的觀念從來有一種神秘感,尤其是藏傳佛教獨特的葬禮儀式—天葬,令人深感好奇。天葬即是把屍體獻給自然生物,成為死者肉體的施捨。天葬師把屍體斬成一塊塊,做一場法事,之後用牛糞生火,吸引周遭的禿鷹前來爭食,看似頗為「殘忍」,卻是一種「棄林飲獸」的佛教風俗。儘管如此,天葬不斷引來旅遊道德的考量。由於天葬儀式非常罕見,故此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看拍攝,成為以前西藏旅遊的高潮之一。但是當局認為觀賞的行為並不道德,故此於2005年頒布《天葬管理暫行規定》,禁止遊客遊覽拍攝西藏區內的天葬,從此隔絕了外界的目光。 2. 西藏殘忍的跪拜文化? 在表面繁華喧鬧的拉薩市中心,見到四周都是蓬頭垢面的西藏人,不斷反覆地伏在地上與起身。初時我們詫異,這麼多「乞丐」在街上行走,難道拉薩貧富懸殊的問題這麼嚴重?後來得知,他們口中念念有詞,是背誦經文真言—原來這些藏人是虔誠的藏傳佛教信徒。為了祈求幸福與好運,他們不惜以「磕長頭」的儀式,長途跋涉,三步一跪令自己皮肉磨損也在所不惜,歷時數月從遠處家鄉一直走跪著前往拉薩,實踐著精神以及肉體上的磨練和考驗。英國名著《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講述一位基督徒從自己頹廢的家鄉到天國的歷險旅程。這正正成為了西藏佛教信徒不遠千里,縱使頭破血流也恪守信仰、不斷修行的寓意。 3. 東方神犬—藏獒今昔 所到之處不斷聽到狗吠聲,那正是西藏鼎鼎大名的藏獒。牠們一直是西藏僧侶或人民的守衛者,牠們身形彪大,吠叫非常有威勢,儀表堂堂,貌似甚為兇狠。藏獒為稀有物種,所以在中國東部曾經熱炒為數千萬人民幣一隻,成為富豪身份地位的象徴。既為稀有物種,四周圍都有藏獒出沒,甚至有人以「與藏獒合照」為招徠盈利。原來今天藏獒的身價已經大不如前,原因有二:一些唯利是圖的商人把藏獒混種雜交,藏獒的血統不再純正;中國政府積極打貪,對藏獒的需求急挫,令藏獒不再受熱捧。當今我們見到周遭的藏獒其實跟普通的犬類無異,甚至在其他省份有藏獒肉售賣食用也屢見不鮮。令人想起甘地的一句話:「一個國家有多偉大,可用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衡量 (The greatness of a nation can be judged by the way its animals are treated) 」。在當今中國對稀世動物的態度,是否也反映著什麼? 4....
端「GLO Travel」7 個你不知道的西藏社會面貌
西藏擁有令人神馳的山明水秀、鬼斧神工,獨特的人文遺產與濃厚宗教氣息的東方神秘社會面貌,更令人嚮往。 1. 天葬的神秘面紗 生死的觀念從來有一種神秘感,尤其是藏傳佛教獨特的葬禮儀式—天葬,令人深感好奇。天葬即是把屍體獻給自然生物,成為死者肉體的施捨。天葬師把屍體斬成一塊塊,做一場法事,之後用牛糞生火,吸引周遭的禿鷹前來爭食,看似頗為「殘忍」,卻是一種「棄林飲獸」的佛教風俗。儘管如此,天葬不斷引來旅遊道德的考量。由於天葬儀式非常罕見,故此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看拍攝,成為以前西藏旅遊的高潮之一。但是當局認為觀賞的行為並不道德,故此於2005年頒布《天葬管理暫行規定》,禁止遊客遊覽拍攝西藏區內的天葬,從此隔絕了外界的目光。 2. 西藏殘忍的跪拜文化? 在表面繁華喧鬧的拉薩市中心,見到四周都是蓬頭垢面的西藏人,不斷反覆地伏在地上與起身。初時我們詫異,這麼多「乞丐」在街上行走,難道拉薩貧富懸殊的問題這麼嚴重?後來得知,他們口中念念有詞,是背誦經文真言—原來這些藏人是虔誠的藏傳佛教信徒。為了祈求幸福與好運,他們不惜以「磕長頭」的儀式,長途跋涉,三步一跪令自己皮肉磨損也在所不惜,歷時數月從遠處家鄉一直走跪著前往拉薩,實踐著精神以及肉體上的磨練和考驗。英國名著《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講述一位基督徒從自己頹廢的家鄉到天國的歷險旅程。這正正成為了西藏佛教信徒不遠千里,縱使頭破血流也恪守信仰、不斷修行的寓意。 3. 東方神犬—藏獒今昔 所到之處不斷聽到狗吠聲,那正是西藏鼎鼎大名的藏獒。牠們一直是西藏僧侶或人民的守衛者,牠們身形彪大,吠叫非常有威勢,儀表堂堂,貌似甚為兇狠。藏獒為稀有物種,所以在中國東部曾經熱炒為數千萬人民幣一隻,成為富豪身份地位的象徴。既為稀有物種,四周圍都有藏獒出沒,甚至有人以「與藏獒合照」為招徠盈利。原來今天藏獒的身價已經大不如前,原因有二:一些唯利是圖的商人把藏獒混種雜交,藏獒的血統不再純正;中國政府積極打貪,對藏獒的需求急挫,令藏獒不再受熱捧。當今我們見到周遭的藏獒其實跟普通的犬類無異,甚至在其他省份有藏獒肉售賣食用也屢見不鮮。令人想起甘地的一句話:「一個國家有多偉大,可用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衡量 (The greatness of a nation can be judged by the way its animals are treated) 」。在當今中國對稀世動物的態度,是否也反映著什麼? 4....